央視報道河南杞縣、通許縣高考替考舞弊案件后,河南有關部門迅速查處。經查明,被替考的考生家長為公職人員,在最終對被替考考生5名擔任領導職務的家長給予撤銷職務處分,5名一般公職人員給予行政降級處分。(7月9日新華網)
在這起替考案中,最扎眼的還是這些被替考考生均為干部子女,這樣的結果讓公眾接受不了,干部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理應擔起制度的維護者,怎能反其道而行,試圖通過替考這樣的歪門邪道給子女的前途鍍金?干部的這種行為不僅破壞了教育的公平公正,也嚴重影響了干部形象。
但干部子女能被替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一般無權無勢的考生家長從未將改變孩子未來的希望寄托在替考上,他們沒有那么多錢,也沒有那么多好用的關系,對他們來說,最管用的還是孩子刻苦努力的學習。而對于個別“達官顯貴”則不同,有著權力撐腰,其子女自然也有恃無恐。只要其父母揮揮權力魔法棒,擺平困難簡直就是分分鐘的事。對他們來說,努力從來都是徒勞的,做與不做都能順利過關,那還不如樂得清閑。沒了努力,但要想取得好前程,還是離不了名校這塊敲門磚,便只能通過替考這樣的捷徑,幫助子女爬的更高。
自古以來,父母總是希望子女能過得更好,飛得更高,這其中也不乏無所不用其極的父母,這些父母大多手握公權,自然也能得到平常人不等匹及的特殊機會,不論是蘿卜招聘、吃空餉、火箭提拔、還是考試找槍手,掌權的父母將權力當作私產,盡情的為子女前途鋪路。
替考案讓人不禁感嘆,真是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有了掌權父母,才真的是前途無憂。”這樣的嘲諷背后更多的是一種鄙視和抗訴,用權力去破壞擇校、就業的公平環境,權力實在手深得太長。
權力好用但不該亂用,擇校和就業是保障社會公平最重要的一條防線,也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切不可被權力蒙上陰影。要加大權力監管力度,切莫讓權力被“私有化”,被“家族化”,為部分人攀登提供捷徑。
作者:陳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