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62歲的艾爾肯·依布拉音應該給自己劃上圓滿的句號,然而一封群眾舉報,最終讓他落馬。艾爾肯·依布拉音擔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期間,“借錢”成了他受賄特有的“訣竅”。他利用職務之便,先后收受賄賂166萬元。(4月3日 《檢察日報》)
又是一起貪官受到懲處的事件。不過與其他貪官腐敗不同的是,依布卡音的受賄很多都是自己“哭窮”哭來的。
兒子出國留學要“哭窮”,“我的家境,你也很了解,每年要掏20萬元學費,銀行保證金還要出40萬元,我到哪里去湊那么多的錢呀”,然后20萬元到手;想買種羊放牧要“哭窮”,“我想在吐魯番買些種羊放牧,需要些資金投入,你看能不能借上20萬或30萬”,然后30萬元到手;甚至辦個房產證,他也要哭哭窮,借借錢。
“哭”到后來,大家也都明白了依布拉音的“難處”,左一句“知道你家里困難”,右一句“這點錢買點營養品”……筆者想笑,真是活脫脫一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人場面啊!
堂堂一位正廳級領導,機關事務局局長,難道其日子過得真的有這么困難嗎?我們有時也會在外人面前哭哭窮,嘮叨一下家里的困難,但困難是真是假,生活是真窮還是假窮,其實自個兒心里知道。依不拉音也一樣,所謂的“窮”,不過是向別人借錢的借口。當然,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謂的“借”,不過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我們見過太多的貪官,幫人辦事的,替人消災的,但在筆者看來,依不拉音“哭窮”式的腐敗更讓人可恥。
依不拉音喜歡“哭窮”,到處講自己家里困難,無非就是為了索賄。作為黨員干部,領導代表,他非但不遵守廉政節操,反而為了實現自己的“權力價值”,大肆張羅,大搞權力尋租,索賄受賄。這種“主動出擊”的行為,比“守株待兔”性質更嚴重,更應值得批判。
一位堂堂的正廳級領導,曾經擁有令人羨慕的官銜,面對前呼后擁的喜悅,步步提升的榮耀,卻漸漸被官位沖昏了頭腦,從輝煌人生走向犯罪深淵。制度不全固然是腐敗的推手,但思想的墮落、意識的迷亂更是官員們必須警視的關鍵。所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宗旨意識,讓官員們從“不能腐”走向“不想腐”,應當成為預防腐敗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