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謝衛分析金融產品四大亂象 金融產品包賺不賠是誤區
“當前金融運行中的一些不正常現象或者說是一些不正確的理念有可能阻礙我們改革的進程或者偏離正確的改革方向,尤其是在當前各類影子金融,民間金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背景下,我們幾十年,國外上百年積累的金融發展和監管的理念還要不要堅守就成為下一步金融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博弈點。”今天上午,全國政協委員謝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的一些金融產品存在著四大亂象。金融產品的銷售行為不能讓百姓誤認為金融產品可以依托在金融機構的隱形擔保下包賺不賠。
亂象
普遍約定收益率
剛性兌付成慣例
最近幾年,金融產品約定收益率已成為常態,從信托產品開始,到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和互聯網產品,比拼約定的收益率成為行業間競爭的主要手段。這一現象似乎正在顛覆傳統金融產品的形象,并且被民眾津津樂道。我們認為,金融產品除銀行存款和債券外,是不能用約定收益的方式來進行銷售的,因為金融產品是通過投資來獲取收益,而投資業務本身具有某種不確定性,投資標的的不同決定了產品的風險屬性,所以對金融產品要進行適銷性管理。而現在各類約定的高收益,剛性兌付產品一方面是反映了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空間和前一段時間貨幣擴張的結果,但顯然是難以持久。另一方面它必然使存款和債券的收益率大幅提升,提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更令人擔憂的是會改變民眾對金融產品的預期,影響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進行。
亂象
金融監管不到位
巧設產品避監管
當前金融活動日趨活躍,金融業態也日益豐富,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由于其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其容易提供更為相似的綜合性產品,從而超越分業監管的邊界。比如余額寶,按照我國當前監管規定,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得代銷基金。對此,支付寶公司在余額寶的設計上把基金銷售行為定義為直銷,并嚴格按照直銷來設計業務流程,使資金和資產的所有權在轉移流動過程中不會轉移給支付寶公司,而且支付寶公司把從基金公司獲得的收益作為支付寶提供交易平臺的對價,名稱上界定為“管理費”而不是手續費,這樣就巧妙地規避了證監會的監管風險。對于支付寶公司來說,為基金公司基金直銷提供客戶和結算平臺,不但可以規避禁止第三方支付公司代銷基金產品的監管規定,并可以適度減少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備付金準備金和資本充實壓力,又規避了人民銀行的監管。
亂象
民間金融漸活躍
風險事件常引發
民間金融一直以各種形式存在于經濟活動中。由于我國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取向以及小型企業的財務和治理結構不夠透明,使得民間金融以往一直有其生存的空間,但總體上還處于風險可控狀態。近些年隨著金融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各方面對民間金融的容忍度也不斷提升,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把它作為補充地方經濟資金不足的一個渠道,當下的民間金融也有了以下一些新特點:一是一些準金融機構介入其中。比如擔保公司和小貸公司,這類由地方政府批準的準金融機構偏離了自身的業務范圍,為獲取高收益介入借貸兩端,從而放大了風險。二是一些公職人員和銀行職員參與民間融資。利用信息不對稱和權力獲取暴利,這類行為在當地往往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三是網絡信貸不斷涌現。這類公司往往偏離其作為信息中介的職能,而發展成為具有間接融資的功能,網上欺詐和跑路現象不斷發生。
亂象
金融環境浮躁
跟風金融盛行
我國金融行業這些年的激烈競爭和高速發展使得金融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從外部看,金融行業的高增長引發外部力量和資本的強烈反彈,形成的共識有兩條,一是認為金融業侵蝕了實體經濟的利潤,二是民營金融機構的設立有助于提高效率并為中小企業提高融資服務。當前不少民間資本躍躍欲試期待試水金融行業,事實上,民間資本對金融行業的專業性和風險性還缺乏必要的認識和敬畏,一哄而起的浮躁行為只會影響投資的準確判斷,并不利于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從內部看,對規模和利潤的不懈努力使得金融業態的競爭日益激烈,同質化的跟風金融盛行,比如銀行不斷做大同業業務,信托沉迷于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基金通過子公司嘗試信托業務等等,這類行為不斷超越監管邊界,尋求規模和利潤的最大化。這種以“以大為美”的發展思路很可能以忽視風險為代價,并且起到了不好的示范效應,應該引起監管當局的警覺。
建議
完善監管體系
做到無縫監管
謝衛建議,必須完善監管體系,做到無縫監管。可行的思路是在“一行三會”的基礎上設立更精干和權威的議事機構,重點跟蹤和研究金融發展中的新問題、新現象,及時界定監管歸屬。特別是對跨業經營的金融行為,要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求得共識和統一的監管標準。
創新是金融發展的動力,現在金融創新更多的是跨業態的創新,需要各監管當局積極應對,對符合發展方向的創新行為,如果暫時不符合監管標準的,應及時作出調整。對一些偽創新或借創新之名實質逃避監管的行為應及時予以制止并作出相應的處罰。對一些冠以明確收益率的金融產品的宣傳,應該依據相應的規則予以查處。
目前金融領域的亂象和浮躁行為必然會引發行業風險的積聚。不斷總結和警示風險是監管部門必須持續加強的一項工作。這種風險教育既要面向普通投資者,也需要面向監管人員和從業人員,因為只有后者的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增強了,才能從源頭上保證良好的金融秩序。(記者 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