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熱點頻道 >

北京鶴壁企業商會向家鄉推介可重復利用小型液體運載火箭項目

發表時間:2025-01-12 13:36:37

字號:A-AA+

由北京鶴壁企業商會推動的“可重復利用的小型液體運載火箭”項目擬落戶河南鶴壁,北京鶴壁企業商會招商會長、京豫聯商務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負責人高林呼吁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這個項目投資,讓民營資本與航天商業化運營共同成長。

商業航天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突出強調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可重復利用的小型液體運載火箭”項目是國內唯一“電氣化”“可重復使用的小型液體運載火箭”提供商,主要為客戶提供臨近空間投送服務、載荷入軌服務、載荷離軌返回服務。項目愿景為全球領先的太空生物微重力服務提供商。

該核心產品的第一階段為電動泵液體運載火箭發動機、臨近空間可重復使用運載投送平臺;第二階段為入軌級小型液體運載火箭、星箭一體化可返回式微重力試驗平臺。

圖1 電動泵發動機

圖2 臨近空間投送平臺

圖3 小型液體運載火箭。

該項目市場定位的第一階段為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特種飛行器系統研制中心臨近空間投送訂單為牽引,完成臨近空間投送業務商業閉環。2025年12月完成首發商業火箭發射,開始提供臨近空間技術驗證和飛行器投送服務。

第二階段為以臨近空間投送平臺為技術基線,研發入軌級小型液體運載火箭,替代國內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專車服務小型技術驗證衛星、特殊載荷裝置以及星網、星座補網業務。2028年12月,完成第二階段的首飛。

該項目核心團隊6人,平均年齡40歲,均為碩士及博士,專業覆蓋火箭總體、發動機總體、三電總體、海發總體、工程實施及生物醫藥市場,均參與過國家大型裝備研發。專家團隊有多名航天一院、六院總體及分系統總師;多名西工大、哈工大等高校教授、研究員;退役技術、工程專家等。

該項目計劃第一階段以中科院第一個亞軌道訂單為牽引,定在2025年6月完成自研電動泵發動機試車,2025年12月完成首個亞軌道投送平臺發射,閉環完成第一個訂單。2026年12月,完成可回收亞軌道投送平臺航班班化投送服務。

第二階段為2026年-2028年,建設總裝廠區,占地面積30畝,年產火箭50發,發動機1000臺,承擔運載火箭、發動機批量生產任務以及部分地面試驗任務。

該項目生產制造基地如下:

第一階段,2024年-2026年,以總裝廠部門形式組織生產,主要依托供應鏈完成研制階段生產制造。前期以開發培養本地企業為主,外地企業補充能力為輔組織生產配套。

第二階段,2026年-2028年,建設生產廠區,占地面積30畝,主要布局碳纖維箭體結構生產線、金屬3D打印生產線以及各單機、部段地面試驗任務。建立先進工藝研發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碳纖維材料3D打印、新型耐熱復合材料應用、智能產線建設、快速發射流程及地面設備研究等方向。

發動機測試中心測試中心占地20畝,滿足單臺發動機試車、子級動力系統試車、超低溫液流試驗等功能。目前有成熟的10噸級、50噸級、百噸級試車臺及動力試車臺建設方案。

項目的主要作用如下:

1、項目方有電氣化技術路線有別于其他商業航天傳統路線,可使項目地商業航天產業更豐富,創新能力更足。

2、項目計劃在2025年底計劃完成首次亞軌道發射,可快速形成成果和影響,完成第一臺發動機及第一發火箭發射。

該項目與國家戰略高度吻合:項目方“電氣化”技術路線,可補充國家商業航天新的發展路線,同時結合當地低空經濟產業,在低空經濟應用端開拓新的應用場景,為項目地創造一條有特色的發展路線,盤活商業航天產業與新能源、低空經濟等產業間的協作,擴大當地商業航天產業的影響,帶動新材料、機械加工、新能源、低空經濟等其他產業共同成長。

該項目高度符合國家提倡的科技與創新精神:

項目方目前與浙江大學白院士團隊、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中科院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山大學等科研院校,在新材料、動力電池、特種電機、智能控制、臨近空間開發、先進動力系統測試等領域開展合作。

項目方可以為鶴壁市的科技和產業發展補充一個獨特的窗口,吸引科研人員和資金聚集,形成創新合力,推動地區在航天領域取得更多原創性成果。

該項目可以帶動如下產業鏈企業:

該項目為總體項目,作為航天產業鏈鏈主,可有效帶動產業鏈聚集,促進當地商業航天產業商業化快速發展,拉動更多的航天產業供應鏈企業到當地投資。

項目預計5年產值24億元,企業、個人稅收預計不少于1億元,同時可帶動產業鏈企業稅收增長。

北京鶴壁企業商會招商會長、京豫聯商務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負責人高林表示,商會將全力向鶴壁有關部門推介可重復利用的小型液體運載火箭項目,同時呼吁有關部門領導,能將民營航天產業項目作為轉型發展、換道領跑的戰略之舉,拿出具體政策支持民間資本加入航天產業商業化運營,同時,也希望利用上述項目落地契機,能吸引更多的民營航天商業化項目到鶴壁生根發芽做精做強,力爭讓民營航天商業化項目成為鶴壁新工業名片。

背景鏈接

鶴壁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在鶴壁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將商業航天產業作為轉型發展、換道領跑的戰略之舉,堅持龍頭帶動、鏈式發展、集群打造,一手抓園區建設,一手抓項目招引,商業航天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集聚成勢,成為全省“2+N”衛星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入選全省首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一、衛星互聯智造基地建設情況

基地包括AB兩個園區,總投資50億元,占地563畝,總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全部按照企業需求量身定制。其中:A區(衛星智造產業園),占地273畝,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共12棟樓,11棟樓完成建設,剩余1棟樓正在規劃設計,全部交付使用。B區(兆發智造產業園),占地290畝,總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目前天章航宇制造產業園項目規劃設計已完成,預計今年二季度開工建設。

二、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情況

一是龍頭牽引。按照“龍頭帶動、鏈式發展、集群打造”發展思路,以航天宏圖為龍頭,成立航天宏圖華中總部,建成全國商用衛星運營中心,招引天章衛星智造落地,加快建設鶴壁商業航天智造基地。實施航天宏圖“女媧星座”計劃,搭建空間承載平臺,構建全球自主可控實時遙感混合星座。3月30日,“女媧星座”首批4顆雷達遙感衛星“中原1號”“鶴壁1、2、3號”成功發射。創新研發全國首個“1+1+N”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已在全國10個省進行推廣應用,實現了商業航天產業由“先試先行”到“鶴壁模式”的引領性轉變。

二是打造集群。圍繞“星、箭、網、端、用”產業鏈核心環節,以“女媧星座”111顆遙感衛星和中國星網12992顆民營衛星生產訂單為市場,創新“政府引導+平臺運作+龍頭帶動+基金引領”的系統化招引模式,設立首批4億元的商業航天產業基金,與航天宏圖合作,成立鶴壁太空星際衛星科技有限公司,同步爭取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和百億級產業基金支持;大力發展火箭總裝測試、衛星研發生產、載荷及零部件制造、衛星測運控服務、空天數據應用等,目前簽約落地天章衛星、航天馭星等衛星上下游企業17家,正在洽談推進星際榮耀、航天易龍等企業33家,實現了商業航天產業由“一企引領”到“群企來鶴”的規模性轉變。

三是引優育才。推動“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搶抓省科學院鶴壁分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落戶機遇,成立衛星產業研究院,建成遙感衛星工程研究中心,與岳清瑞院士團隊共建河南省城市應急管理衛星應用院士工作站。在省委軍民融合辦的大力支持下,獲批建設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河南數據與應用中心鶴壁分中心。同中國測繪學會、中國衛星應用產業協會、知名高校交流合作,與全省含有測繪專業高校共建實訓基地。航天宏圖與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無人機專業,已招生第一批學員。引優育才實現了由“逐步起勢”到“加快成勢”的結構性轉變。

四是抓好配套。納新氣體自主研發和打造的氪氙氣體精制裝置,工藝流程簡潔高效,各項技術指標領先,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工藝流程。高純氙氣以其優越物理性能成為最佳的航天器推進劑,2023年7月22日,加注31.5公斤納新氙氣的“乾坤一號”衛星發射升空,成功入軌。納新氣體以國家“航天氙、半導體氙”需求為發展方向,開展特種氣體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促進氣體利用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大高純稀有氣體氪、氙、氖、氦產品研發力度,致力于打造全國最大規模的稀有氣體精加工產業園,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的氪、氙精制提取基地。

五是領跑未來。天章衛星已正式投產,淇濱區獲批河南省衛星產業園區。航天馭星正在建設中國中部(鶴壁)衛星測運控中心和衛星數據交易中心。河南航天樞紐港項目計劃建設“一站群”“三中心”“一研究院”,即“航天測運控站群”,“航天測運控中心”“空天數據交換中心”“空天數據應用中心”“河南省空天研究院”。預計五年內,商業航天智造基地將形成上游涵蓋火箭零部件制造、衛星整星制造、無人機制造、地面接收系統制造;中游布局衛星測運控、衛星通信+地面設備;下游全面覆蓋衛星應用、數據產品服務的全鏈條衛星產業生態,實現衛星產業由“關鍵一環”到“全鏈發展”的生態性蝶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今日熱點網 | 責任編輯: